“風水寶地”里話壯苗
“晚播小麥冬前‘一根針’、‘土里捂’的弱苗在促弱轉壯技術的支撐下,長勢喜人,目前根據我們測產,600-650公斤的產量還是有希望達到的?!?月中旬,在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唐興鎮東關村的小麥“耕播優化水肥精量綠色栽培技術高產創建”示范基地,國家小麥體系栽培與土肥研究室崗位科學家、山西農業大學高志強教授向全省前來觀摩的人,介紹著冬小麥科技壯苗技術的成果。
翼城縣唐興鎮東關村的這塊小麥田是山西夏糧的“風水寶地”,2020年,該地塊創下的平均畝產790.2公斤的山西省小麥單產紀錄,2021年又刷新紀錄,創出平均畝產830.84公斤的新紀錄。
該基地還是山西農業大學高志強教授團隊與山西瑞德豐種業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糧食作物超高產試驗示范田,也是山西農業大學“種質創新與栽培生理博士工作站”。主要針對灌區小麥生產上播量大、水肥投入大、生產效率低、農民水肥管理隨意性大等問題,開展灌區小麥高產創建與技術示范推廣工作。
2021年,在秋汛極端天氣的影響下,該地塊和全省其他地方一樣,小麥播種期嚴重滯后。
“基地的麥田于去年11月5日、11月6日、11月12日、11月14日播種,比常年的播種時間晚了20天左右。播量為每畝20千克,播種時土壤泥濘,加上秸稈粉碎還田不到位,當時的幼苗長出來就像一根針那么細弱,有的還在土里捂著,這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我們采用了高志強教授團隊的技術,并結合多年的種植經驗,確定了促弱轉壯的技術核心‘前期促根、拔節期促控結合、全生育期精準攻水肥、病蟲害預防為主、灌漿期猛攻粒重’?!鄙轿魅鸬仑S種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劉峰介紹說。
“我參加工作30多年以來,也從來沒有遇到過這種生產情況。我們的‘耕播優化水肥精量高產高效綠色生產技術’是團隊2019年-2021年連續3年高產創建打破山西省小麥高產紀錄的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核心技術。促弱轉壯的技術措施實際上就是通過我們創高產過程中總結出的核心技術在特殊年型、特殊苗情狀態下的具體應用。在今年這個特殊情況下,有效地幫助弱苗轉化成了壯苗?!备咧緩娊淌谡f。
據介紹,該地塊冬小麥促弱轉壯新技術的要點是“選用優種奠基礎,水肥精量抓關鍵,病蟲立足早預防,早管促下固根本,適時促上弱轉壯,葉面三噴攻粒重”,麥農不僅能聽明白而且易操作。
針對去年秋汛造成的山西省冬小麥大面積晚播,無分蘗、一根針、土里捂等弱苗比例高的現象,該省省農業農村系統上下協同、多措并舉,推動一系列糧食生產支持政策落地落實,山西省農業農村廳組織“三隊包聯”專家團隊深入田間地頭進行現場指導,扎實開展科技壯苗行動,并到田到戶指導農民群眾抓好“一噴三防”、水肥管理、農機具操作和病蟲草害防治,提高技術的推廣率和到位率,以確保把小麥促弱轉壯技術成效化為糧食產量。目前,小麥苗情轉化迅速,好于預期,為該省奪取夏糧豐收奠定了基礎。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吳晉斌